手工与机械制茶:传承与创新之路
近年来,茶叶制作工艺的变革一直是茶界讨论的焦点。在手工与机械制作的抉择中,有人坚持纯手工制作工艺的独特性,认为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独特技艺无法被机器替代;也有人主张引入机械化生产,推动茶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一场中国十大名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集体亮相上海的活动,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
活动现场,业界专家与茶迷们进行了趣味互动,让大众更加直观地了解手工制茶的传统技艺。专家们普遍认为,虽然机械化生产能够提升产量,满足市场需求,但其中的人文精神将随之丧失。尤其是一些茶类,如乌龙茶,其独特的拼配方案、制作流程与经验技巧、工艺控制等方面,是机器所无法比拟的。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茶叶机械标准化专题研讨会上,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党委书记、茶叶机械委员会委员金心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手工制茶虽然具有独特性,但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以龙井茶为例,其制作过程中对机械的依赖就是一个先例。手工茶的生产成本较高,以乌龙茶制作工艺中所需的包揉布为例,安溪每年在这上面就需要花费1.2亿元购买布料。而茶机械的研发和应用,必须遵循传统工艺,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金心怡指出,一个包揉机的研发就耗费了他们7年的时间,试验了10几个批次,最终根据力学特性研究出了有布的全自动乌龙茶包揉机。他呼吁,乌龙茶机械生产应尽快出台国家标准,这有利于茶叶机械研究向系统化、深入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探讨手工与机械制茶的问题时,我们还应考虑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手工制茶工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推进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同时,我们也应注重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工艺。以下是一些具体的建议:
1.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和品质。研发符合传统工艺的半机械化设备,既保证了茶叶的品质,又降低了生产成本。
2. 加强人才培养
培养一批既懂传统工艺,又具备现代化生产技能的专业人才,为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3. 推广标准化生产
建立健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体系,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4. 深化产业链协同
推动茶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合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升茶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在手工与机械制茶的抉择中,我们要充分考虑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推动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证茶叶品质的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茶文化。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渌筠阁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