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站在砖茶山上,下过雨的泥土变得松软,远处的云密密麻麻地围着青山。同伴看着眼前的古茶树说:“我们已经错过了获得古茶山第一手资料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是很晚才进入古茶山的一群人。”

麦草在黄昏的薄雾中升起,黄昏充满了房间。言语中不自觉地感慨。的确,我们进茶山的时候,基本村村通公路,家家盖楼房,家家有炒茶锅。古茶山以茶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市场体系。茶农有自己稳定的客户,有专门接待客人的茶馆。很难想象这是因为古树茶才在最近十年迅速发展成这样的景象。

当我们到达义乌时,正是雨季。我们的计划是以易武为起点,第一天参观马黑的茶王树,顺便参观一下同路的落水洞古茶园,第二天再去张家湾,因为张家湾茶园位于老寨,离现在的村子很远。为了更多的了解张家湾的藤茶,我们在张家寨老寨茶园呆了一天,第三天下午是砖,第四天是芒种。在热爱古茶的茶友心中,六大古茶山绝对是殿堂级的,每个茶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风情。

六大古茶山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是亚洲大陆向东南亚半岛的过渡地带。这里有美丽而神秘的热带雨林,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这里生活着不同民族的人,但一交谈,发现他们的祖先都是中原人。

无论是在车马不通的时候,还是在村民刷Tik Tok的时候,来到这里,来到古茶树袖手旁观,从来都不容易。进入茶山的人都在不断迭代。不同的人来这里有不同的目的。每个人都在寻找,书写和记录。所有的答案都在大山里,在古道的青苔里,在与树木共生的古茶树里。

第一,古茶园是自然结合的结果。

1958年,美国和英国完成核聚变实验。这一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大跃进的口号。也是在这一年,植物研究所的一批科学家进入山林,目的是做植物分类统计的基础工作,让丰富的植物资源得到利用。三世纪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和地壳的剧烈运动使云南成为植物的天堂。昆明植物研究所迎来了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科研人员,他们走进深山老林,采集各种植物标本,开始了最艰苦、最基础的植物研究工作。

民国时期,植物学家胡先苏首次将普洱茶命名为(C.assamica)。1998年,在第49,《中国植物志》卷中,张宏达教授将山茶科分为约36属700种,其中中国有15属480种。书中提到,原生山茶种除了观赏和榨油外,最重要的用途是制茶,茶类中的许多种茶,如茶、普洱茶、大理茶等,都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和品尝价值。一路上,我们收集了各种茶叶样品,以便得到更好的观察规律。同一个茶园里有很多种茶树。

2000年闵天禄教授主编的《世界山茶属的研究》一书中,山茶属按sealy(1958)系统重新分类;《山茶属植物主要原种彩色图集》,出版于2005年,主要根据张宏达教授的分类系统,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记录了199种山茶属植物。在许多已出版的古茶树研究书籍中,大多是参考植物学进行记载和分类的。

植物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山茶花的进化过程。我们喝的茶是怎么进化的?人类在不断驯化茶树,让茶越来越适口。同样,茶树也在不断驯化人类,使人类与茶密不可分。爱茶的人,一天离不开茶。从植物学的角度去参观古茶山也是一种新的尝试。

在马和茶王墅的茶园里,最令人震撼的大概就是看到茶树的进化过程了。野生的、过渡的、栽培的古茶树同时出现在这个茶园里,特征非常明显。我们当时站在一棵很大的野生茶树下,同伴马黑说累了就在这棵树上休息,却不曾想这是一棵茶树。

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有一个神奇的词叫拼。不同的厂家会根据不同地区的茶叶口味进行调配,得到新的口味。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配方进行勾兑,而古茶更纯粹,从一座山到一株,在纯粹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但从古典植物学分类的角度来看,每一个古茶园的味道,其实都是大自然结合的结果。

站在一棵树下,踩着林中湿漉漉的杂草,透过林中的光点打在身上,周围似乎有一些不知名的虫叫声。想象一下白垩纪以来被子植物的变化,假设某棵茶树的种子落到地上,然后生根发芽,猜测哪棵茶树是它的母株,它的花粉来自哪棵茶树,铁丝网围起来的茶王树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这里有魔法,这里的树好像在快乐地歌唱,等着你去探索。

古茶树是自然环境和人工干预下不断进化的结果。现在讲起源、品种、古茶树,都离不开植物学、园艺学。新中国成立以来,陆续进入山林的植物学家为我国的植物研究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山茶只是其中的一小类。

本来山山水水就极具生命危险。是植物人一生的使命。

我们经常从茶学的角度来看待茶,但茶的包容性极强。我们真正开始研究茶,发现很难从历史学、植物学、民族学、社会学、经济学或者某个学科的单一角度去概括。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到了茶山才发现自己的浅薄。

第二,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

1834年,英国人巴勒斯声称在印度阿萨姆邦发现了类似的野生茶树,但在中国没有。塞缪尔贝尔顿(Samuel Belton)从植物学角度认为印度是茶树起源的观点引起了很多争议。他认为茶树只有一个起源,就是印度种。然而,世界各地已发现的茶树品种使这一假设站不住脚。1948年,英国人把制作红茶的技术偷到了印度。1900年,印度红茶出口首次超过中国。世界之初,有学者对茶树的起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包括东南亚季风气候区的起源。

中国的茶叶专家去古茶山寻找大茶树。他们的目的很明确:证明中国是茶树的起源。

专家制定的山茶原种80%以上来自中国,这是中国的骄傲,包括山茶原种。茶最早被中国发现是因为它的饮用价值,已经被驯化了几千年。然而,茶树的起源却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吴觉农老师在《茶经述评》中提到,发现野生茶的地方不一定是茶树的原产地。印度野生茶树的发现并不能证明印度是茶树的起源地。在中国西南地区甚至台湾省都发现了大量的野生茶树。

照片:吴觉农《茶经述评》

讨论茶树的起源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就像讨论人类的祖先是不是大猩猩的亲戚一样。茶科学家怀着强烈的信念,翻山越岭寻找古茶树,从古地理、古气候、古植物学等方面推测茶树的形成、演化或驯化。通过对西南地区大量野生茶树和群落的论证,最终证明了茶叶起源于西南地区。

爬山时我们看到了什么

这次茶山之行,茶业复兴参观了南麂山著名的栽培茶树。这种茶树曾经是其起源的有力证据之一。仿佛完成了使命,1994年宣布寿终正寝,悄然退出舞台,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南麂山也成为了一个符号。

很多人不理解,一棵枯树有什么好看的?南山多少古茶树生机勃勃,等待路人瞻仰,但透过这棵树,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茶的过去和未来。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的故乡。这句话成了改革开放后那个时代茶学者作品的开场白或内容。现在,我们不必试图向世界证明这句话。这是前人努力的结果,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体现。

三。那些热爱这片土地的人

在茶山,我们在和茶农交流的时候,突然听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在茶农的口中,有一个带她爬山看茶树的瘦女人。她总是在半道上就开始后悔,最后咬咬牙坚持到了终点。在一个茶农的口中,有一个有点倔强的物理老师,会在业余时间给他的学生介绍大叶种和小叶种。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学生现在以茶为生,退休后,他走访了各个村庄,记录了许多古六山的口述历史。

那些在农民口中热爱这片土地的人,早已生出白发,拿起保温杯喝茶。

我读过他们的书,走过他们走过的地方,爬过他们曾经爬过的山,体验过他们的视角。但与书上不同的是,这片土地上的老树已经发芽,村庄也修起了新路和新房。

一切都不再是尘封的历史,不再是破败的寺庙,不再是失传的旧名。茶山在变,茶山上的人也在变。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一点一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

在易武,我看到了很多茶企,他们建设原料基地、工厂车间、茶山民宿,完成了一系列基于茶山资源的整合。选择这片土地,选择古树茶,因为稀缺珍贵,也因为历史的积淀。因为他们,普洱茶才能流通到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只要你想喝普洱茶,全国各地甚至全世界都不难买到。这些茶企把产区和销区联系起来。我在茶山看到了一群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的年轻人。他们从打工的地方回到家乡,想保护青山和古茶园。

在亿邦,我看到亿邦小叶种,茶园在屋前屋后。老乡摘了寄生在茶树上的石斛,让我带回家炖鸡。茶园里发现了一窝鸡枞,我吵着要向导晚上给我们做鸡枞面,但一直没做成。我在这些古茶园里看到了很多人工干预的痕迹,比如纤细的枝条。这里还保留着藤茶的采摘方式,但当地人大多不延续这种采摘方式,因为如今崇尚自然生态的茶山认为人工干预越少,价值越高。

在茫枝,我仿佛回到了故乡。这里的茶园和我的家乡临沧真的很像。我说不上来在哪里,但我感觉它无处不在。当你在呼啦呼啦看到灵芝煮饭的大锅,香气能让人有长寿的感觉。看到用古树芽尖做的生茶,味道像白茶,这是茶农自己尝试做的。这里的茶农在不断提升自己。

在戈登,我们看到老板娘穿着

古六山,和书上的不一样。

第四,山林赋予的酸甜苦辣

我进入古茶山,希望能写一写古茶树,收集它们的叶子,观察它们的根,分析它们的土壤,记录下古茶树和人的故事。我惊叹于古老的茶园,我仰望着野生的茶树。

古茶树生长在那里,它的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壤里,它的身上沾满了人类的痕迹,它不会说谎。

从积累到爆发,市场上的古树茶热潮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出现在大家面前,被带入市场,被市场认可,迅速改变了普洱茶的格局,占据了普洱茶行业的半壁江山。

版纳茶山我都不知道去了多少次了。我感受过忙碌的春茶季节,也感受过难以接近的茶闲季节。我对这个地方的感觉很复杂。总觉得这里有丰富的宝藏,却不知道如何去挖掘。我只能寻找前人的痕迹,再走一遍。

人来人往,总有新面孔找茶,爬茶山,鲜叶,一杯茶,那是山林给他们的酸甜苦辣。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渌筠阁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