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在高温下会变质吗_茶叶在高温环境下会变质吗

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茶叶在高温下会变质吗,以及茶叶在高温环境下会变质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茶叶长期放在高温的车上能喝么

茶叶放车里高温不能用,茶叶适宜放在干燥、整洁、无异味、避光的地方,需要放置在阴凉的地方,而车内杂物较多,气味较大,且温度比较高,因此不适宜放置茶叶,一般需要随放随用,而长时间放置在车内的茶叶,种种因素也会导致茶叶变味、甚至变质等,所以不能饮用。

冲泡茶叶时,水温会对茶有影响吗

影响大的,我之前详细写过一篇茶叶冲泡逻辑,其中包括水温。

其实要是说如何喝出茶叶的好坏,这是一个经验型的系统工程。我以前写过类似的文章,把他贴在后面,比较长,耐心看的朋友可以看看,因为牵涉到的是基础逻辑和操作手法,如果真感兴趣,是需要长久的训练才能有这样的能力的。

当然如果没有兴趣的下面加黑的字体往后就不用看了,当然至少应该看以下几点:

1,喝出茶叶好坏的能力是感官上的判断,也就是说,这是一门经验型而非数据型的能力。

2,人们往往会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逻辑,所以,如果是想喝出好坏,和选出自己喜欢的茶,是两个方向的命题。

3,不要因为一些自己不喜欢、不熟悉的特点而否定一款茶。

先说三点前提

首先,要是想能够喝出茶叶的缺点,要明白我们善于找缺点并不是日常品饮中的重点,相反,要做的是知道缺点所在而善于规避。

其次,茶叶哪怕是在专业审评领域,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相对的主观。

最后,真的能明白茶叶的缺点在哪,是对品饮,制茶,甚至茶叶品种、种植都有一定理解的人才能做到的,普通人想要能够准确的说出缺点,是需要一定门槛的。而这个门槛,恰恰是详细回答这个提问的答案。

带着这个前提,我们聊一聊如何真的懂茶叶的缺点

一、从基础操作上来说

1、参照审评的逻辑进行冲泡

这个地方我为什么写的是参考审评逻辑,而没有说一定要用审评,因为这篇文章还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希望大家在日常喝茶过程中,并非完整的去复刻审评的操作流程(光取样这一点就不具备可操作性),而是要在懂得审评的基础逻辑后,去进行冲泡操作,会比较客观的去找到茶叶的优缺点。

那么审评的基础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用一套可以量化且相对公平的评判标准,以及冲泡流程,去判断茶叶的品质。特别是对于内质的审评,这个相对公平的标准,以审评精制茶为例就是。

1g茶:50ml水(乌龙茶1:22)、100度烧开的沸水、冲泡时间限定(绿茶4min,乌龙茶单丛除外2,3,5min,红茶,黄茶,白茶,黑茶5min)

为什么说这个是公平的标准,这是因为人们在日常审评中的经验积累,结合数据的分析综合得出的冲泡时长,并非拍脑门决定的。

为什么是1:50ml的水?

3g茶的对应注水量

为什么是100℃的水?

水温低的话,茶叶重要的多酚类物质无法充分浸泡出,影响评判的准确性

为什么是限定的时间?

根据研究表明:

游离型氨基酸因浸出较易,3min与10min浸出量相比出入甚微。

多酚类化合物5min与10min相比,虽冲泡时间加倍,而浸出量增加不到1/5。

冲泡5min以后的浸出物,主要是多酚类化合物残余的涩味较重的酯型儿茶素成分,这是滋味品质属于不利成分。会增加涩感。

从表1-6亦可得出概念,在150ml茶汤中,多酚类含量少于0.182g的味淡,多则浓,过多又变涩。而多酚类与咖啡碱在浸出的含量领成一定的比率,以3:1为宜。综上所述,审评红、绿茶的泡茶时间,国内外一般定为5min,是有一定科学根据的。

看到这,我希望大家能够明白的是,我强调的审评的基础逻辑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三点:

1g茶:50ml水(乌龙茶1:22)

100度烧开的沸水

冲泡时间恒定(绿茶4min,乌龙茶单丛除外2,3,5min,红茶,黄茶,白茶,黑茶5min)

所以,当你对冲泡逻辑有一个基础了解,就能够避免因为操作不合理对冲泡结果带来很大的影响,也缺乏可信度。

举个例子,我们如果仅仅是按照偏好,保温杯去闷泡绿茶二十分钟,然后再等温度冷却,那么多酚的浸出和后续被氧化缩合等反应,一定会影响失去鲜爽度。如果去泡一壶乌龙茶,5秒钟就去出汤,一定会失去茶汤的骨架结构强度。你用85度的水去冲泡紧压茶,可能连茶叶内部浸湿都没有,何谈去判断品质?

2、对于普通茶友,避免生搬硬套的操作方法

关于审评的冲泡流程,其实这个随便找一本评茶书就可以了,都有操作过程的详解,我这边就简单列举一下。

绿茶,1:50ml,100℃,4分钟,出汤。

红茶,黄茶,黄茶,1:50ml,100℃,5分钟,出汤.

黑茶,1:50ml,100℃,2、5分钟分别出汤(部分紧压茶可以适当延长时间2分钟)

乌龙茶,1:22ml,100℃,2、3、5分钟出汤,单丛的话现在改为1、2、3分钟出汤。

关于审评的操作我只想简单的例举一下,不想详细说,因为专业的不需要,而真正想要相信了解的朋友,可以去买一本审评书看看,推荐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这本书会比较好。

而其次我还想说,关于消费者喝茶喝到一定地步,其实对于一款茶的好坏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完全按照上述流程去走,因为根据自己习惯的冲泡方式,如果对某一类茶叶足够熟悉,喝过足够多,其实完全可以判断茶叶特点在哪里。

关于日常操作,我最想说的大家应该建立在冲泡逻辑上,按照相对自己可接受的方式去冲泡茶叶。所以应该满足几个红线

沸水茶水比值大致遵守浸泡时间根据自己接受程度可以适度调整,但切忌过短。

为什么要设定这三个红线中,对时间有一定宽松,那是因为很多人对茶汤滋味的浓度会有一定的分辨难度,对于浓厚和苦涩可能没有办法准确的判断和区分,所以适度的调整时间,可以避免因为浓度的干扰忽视其他的问题所在。

对于操作流程,我反而认为是个比较简单的环节,你懂得保证基础参数后,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至于1;45ml可不可以,90度可以不可以,2分59秒,玻璃杯上加块板砖可不可以?我认为在专业角度他一定是不够严谨,有问题的。而对于一个有经验的人来说,可能判断一款茶叶的优缺点是足够了。

对于日常喝出茶叶缺点,我们重要的还是懂的基础逻辑,而非是纠结在操作的细节。你让一个专业的人来,未必不能用你吃面条的碗去冲泡判断一款茶叶的缺点到底在哪。

3、冲泡要素准备,避免很多人会犯的错误

水对冲泡的结果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客观去反馈茶叶的缺点,但千万别忽视水对茶叶的影响,例如如果存在一些茶叶品质有微烟味,偏生,火工稍高等缺陷,矿泉水是有着一定的修饰作用的。

所以一般我们建议自来水或者经过净化、软化的水一般是比较合理的选择。

烧水

其实有一个问题我一定要说,就是如果对细节要求高,切记反复煮开的水,用初次烧开的沸水更合适。这是因为水中溶解的部分空气可以较好的浸出多酚类物质,而反复烧开的水,因为溶解空气很少,对浸出物有一定影响,这一点很少有人在意。

茶具温度

这一点其实在夏季不明显,如果是冬季,温杯这个环节很重要,因为滚烫的开水注入茶具后,温度会急剧下降,这一点在冬天尤为明显。我们再审评基础逻辑中,已经讲过温度对浸出物的重要性,再次不再赘述。

二、从经验储备上来说

对于能不能喝出茶叶的缺点,我个人认为绝对是经验>操作,你可以因为有经验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下判断茶叶缺点,而不可能因为没有经验操作完美无缺去判断缺点。

所以这部分才是重中之重。

1、了解标准

如何了解标准,其实就是去看各种国标,地标,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如果连标准都不熟悉,很可能你盲目判断的缺点,未必算得上是。

举个亲身经历的例子,记得有一年,朋友让我帮忙审评一款黑茶的毛茶,因为当时我自己的认知局限,所以觉得自己审评技术是可以的,用红绿茶的经验去套用黑茶,告诉他这款茶有明显的问题,有烟味。

但其实我当时在朋友那边给出结论也是发现自己不够特别了解黑茶,不知道会不会说错,回来后我查了一下国标,结果发现,国标中,黑茶的毛茶有轻微的烟味是正常的,在这里算不上品质弊病。这一点放我大受启发,因为平时大家好像都很看不上国标,也都觉得什么国标,地标写的很简单,但实际上,平时多看看标准,其实是对自己对一款茶简单的品质会有一个记忆,不会再闹我这样的笑话。

通过这个亲身经历的例子,我相信各位不需要我在解释了解标准的重要性了吧?

2、参考标准样(负面)

没有一个人是可以通过片面的看书明白缺点的感受的,所以接触一些负面标准样很有实际意义。

这一点其实建议可以通过身边的茶科所,或者专业的教培机构,往往都会准备一些有问题的茶样,如果能够获得,对于喝出茶叶缺点的经验积累,是非常有意义的。

3、标准样和负面样的对样参考学习

这一点可能大家看到后会有点费解,我学习过了负面标准样,为什么还需要对应参考样,同样还是举个例子,我们拿岩茶来说。

我们知道高火,烟味,这些都是茶叶的品质缺陷,在岩茶中也不例外,但是岩茶又是一个非常看重焙火这个工序的,有些时候,消费者因为自己对茶叶的不熟悉,会无法准确判断是工艺带来的工艺痕迹,还是品质缺陷。这也就是很多人喝岩茶,会说岩茶有烟味,有焦味的原因。(当然这里我想说一点,很多好的岩茶其实是喝不出来工艺痕迹的,其实是不会存在这个问题,但是很多商品或多或少都会有焙火工艺痕迹,但是算不上品质缺陷)

所以,在这里为什么要标准样和负面样对比,我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情是:1,掌握好工艺带来的特点和缺陷的空间判断。2,通过对比,放大负面现象的特点,增强记忆。

4、反复记忆强化

熟能生巧,只有通过反复的训练才能把感受变成味觉,嗅觉记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用的文章应该是告诉大家基础逻辑,根据底层逻辑去训练自己,这才是对非专业的茶友最有帮助的,而严谨的流程和步骤,不应该是这样的文章,应该去教科书或者专业机构去学习。

为什么茶水放在保温杯过夜都不会坏,放在普通杯里就会坏

保温杯是密闭空间细菌不容易进入所以不会坏。

但是,保温杯最好不要泡茶,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单宁酸、茶碱、芳香油和多种维生素,只宜用80℃左右的水冲泡。如果用保温杯泡茶,茶叶在高温和恒温的条件下容易发酵,维生素会被大量破坏,芳香油挥发,单宁酸、茶碱大量浸出,不但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还会使茶汁无香味,茶味苦涩,有害物质增多。

茶叶会过期吗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人的生命不也是有周期的吗?茶是什么?一种树叶饮料而已。六大茶类中,被吹得最玄的,就是黑茶,手段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功用已经神乎其神。其实终究的目的,就是赚钱,多赚钱!但赚钱是应该的,不过产品必须安全!任何一种茶类,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其独特性。特别是茶叶的储存,都有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温湿度,特定的光线敏感……离开特定的要求,其有效周期会大打折扣。比如某黑茶,放在通风干燥的山洞里,温度二十度以内,可以存放三十年,而常温家庭储存,只有两三年,差别巨大。而消费者不大可能有那样的储存条件,所以单一地说你质期几年,是并不科学的。存放时间最短的绿茶,用复合膜装,放入零下十度的冰柜,三年后再喝,也与新茶无别。离开前提条件说保质期,是一厢情愿的揣度,并不科学,也并不实际!

茶叶的储藏条件是多少温湿度

茶叶在高温下会变质吗_茶叶在高温环境下会变质吗

茶叶之所以会变质,可能是因为被暴晒过,可能是受潮了,还可能是因为在茶叶加工后,饮用之前存放的环境不好而让茶叶变味、变质、甚至发霉。由此可见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是很重要的。

在茶叶质变的原因中,已提到水分、温度、氧、光等因子的综合作用下均会影响到茶质变化,故茶叶从加工后,到饮用前的贮存中,应严格控制环境条件,而好的茶叶储存的环境条件应具备这些:

1、库房的基本要求。茶叶仓库要防潮、避光、隔热、防污染,库房周围无异味,地势高燥,排水方便,通风散热方便,又可密闭遮光,库内温度不超过30度,相对湿度设法控制在20度以下,要专库专用,不得混装其它货物。

2、防潮要求。首先要求贮存的茶叶含水量,要符合储藏的标准,从科学的角度要求茶叶含水量应在3%,才能保持茶不变质。超过6%就容易“陈化”,所以茶叶贮存的含水量应控制在6%以下。其次,在阴雨天气,库房外面高湿、高温的情况下,不得进货取货,库房的门窗要封蔽,使仓库保持阴凉、干燥的环境。

2017年的茶叶还可以喝吗

首先说明可以喝。但具体要分茶叶的品种。

1绿茶,2017年的绿茶可以喝,但是茶叶的汤色,味道,营养基本上已经损失完了。这样的茶叶可以喝,但绝对不好喝。

2乌龙茶。2017年的乌龙茶和绿茶的情况差不多。

3红茶。2017年的红茶可以喝,红茶是发酵茶,这种存放了几年的茶汤色和味道不会有什么改变,但是营养成分和有机质会损失。

4黑茶,2017年的黑茶存放这么几年它的性状还没改变太多,这个时候喝还远没有达到最佳饮用年份。所以黑茶能喝,但比较苦涩。

5普洱茶。都说普洱茶是可以喝的文物,这种几年的普洱也是远远没有达到它转化的最佳状态,一般十年左右的普洱茶才转化的勉强到位,最佳的状态起码得存放20年左右。所以普洱也能喝。

红茶放车里高温还能用吗

茶叶放车里高温不能用,茶叶适宜放在干燥、整洁、无异味、避光的地方,需要放置在阴凉的地方,而车内杂物较多,气味较大,且温度比较高,因此不适宜放置茶叶,一般需要随放随用,而长时间放置在车内的茶叶,种种因素也会导致茶叶变味、甚至变质等,所以不能饮用。

茶叶在高温下会变质吗和茶叶在高温环境下会变质吗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渌筠阁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