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茶香:探寻古代茶文化的雅称与内涵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的喜爱。茶不仅具有独特的风味,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对茶赋予了诸多雅称,这些雅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一、茶水的雅称
古人对于茶水的称呼多种多样,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品茶”、“品茗”、“饮甘露”、“佳茗”、“沏香茗”等。这些雅称,将喝茶这一简单的日常生活行为提升到了一种雅致的文化活动。在古代,茶被称为“不夜侯”、“余甘氏”、“清风使”、“忘忧君”、“苦口师”、“水厄”、“酪奴”、“涤烦子”等,这些名称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古代对茶的雅称
“不夜侯”是古人对茶的雅称之一,出自《博物志》。它的意思是喝了茶水之后,让人消除睡意,便封其为“不夜侯”,以表彰茶叶的“功绩”。西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称:“饮真茶,令人少眠,故茶美称不夜侯,美其功也。”宋朝陶谷在《清异录茗荈》中也记载了这一雅称。
三、茶在古代还有什么别称
除了“茗”和“茶”之外,茶的别称还有很多,如“云华”、“碧霞”、“不夜侯”、“余甘氏”、“苦口师”、“仙芽”、“瑞草魁”、“甘露”、“涤烦子”、“香茗”、“嘉木”等。茶叶还有一些别名,如“荼”、“槚”、“荈”、“蔎”、“槚”、“灵草”、“嘉草”、“叶嘉”、“清友”、“晚甘侯”、“清风使”、“紫云腴”、“玉川先生”、“龙芽凤草”等。
四、哪一句是古人对茶的雅称
古人对茶的雅称有很多,如“茗”、“茶草”、“酪奴”、“涤烦子”、“雀舌”、“酪酊”、“灵草”、“国草”、“瑞草魁”、“嘉草”、“薄片”、“薄苛”、“香茗”等。“茗”是最为常见的雅称之一,也常被古人用来指代茶。
五、古诗词对茶的雅称
茶在古诗词中也有许多雅称,如“茗”常出现在诗词之中,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唐朝诗人皎然在《陪卢判官水堂夜宴》中写道:“爱君高野意,烹茗钓沦涟。”
六、喝茶的雅称怎么称呼
喝茶的雅称有很多,如“品茶”、“品茗”、“饮甘露”、“佳茗”、“沏香茗”等。茶在古代有很多异名、别称,如“荼”、“槚”、“荈”、“茗”、“皋芦”、“不夜侯”等,直到如今,茗和茶还通用,喝茶是一个动作。
七、茶的另外5种叫法
历史上“茶”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变化多端,有很多异名、别称、雅号,如“荼”、“槚”、“荈”、“茗”、“不夜侯”、“清友”、“涤烦子”、“余甘氏”、“消毒臣”、“清风使”、“酪奴”、“森伯”、“苦口师”等。
1. “荼”:是古代用得最多的表示茶的字,古时“荼”字是多音多义字,不专门表示茶。“荼”字,最早见于《诗经》。《诗经邺风谷风》中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之句,“荼”是否指“茶”,后人推考说法不一。
2. “槚”:是从木的古“茶”字,指茶树。
3. “荈”:从草,是专指晚采的茶叶。
4. “蔎”:是古时四川西部茶的俗语。
5. “茗”: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通用,为茶的雅称。
6. “不夜侯”: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宋代苏东坡也有诗赞茶有解除睡意之功:“建茶三十片,不审味如何,奉赠包居士,僧房战睡魔。”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7. “清友”: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载有“叶嘉,字清友,号玉川先生。清友,谓茶也”。唐代姚合品茶诗云:“竹里延清友,迎风坐夕阳。”
8. “涤烦子”:唐代的《唐国史补》载:“常鲁公(即常伯熊,唐代煮茶名士)随使西番,烹茶帐中。赞普问:‘何物?’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因呼茶为涤烦子。”唐代施肩吾诗云:“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饮茶,可洗去心中的烦闷,历来备受赞咏。
9. “余甘氏”:宋代李郛《纬文琐语》说:“世称橄榄为余甘子,亦称茶为余甘子。因易一字,改称茶为余甘氏,免含混故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也说:“沾牙旧姓余甘氏。”
10. “消毒臣”:据唐代《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曹邺深知饮茶益处,他在另一首诗中还说饮茶具有“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的神奇功效。
11. “清风使”:据《清异录》载,五代时,有人称茶为清风使。唐代卢全的茶歌中也有饮到七碗茶后,“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之句。
12. “茶曰酪奴、水厄,又曰瑞草;米曰白粲,又曰长腰。”少数民族称茶与奶酪为奴。南北朝时,北方贵族仍然不习茶饮,甚至鄙视、抵制饮茶。南齐秘书丞王肃因父亲获罪被杀,投归北朝,任镇南将军。刚北上时,王肃不食羊肉及奶酪,常吃鲫鱼羹,喝茶。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士大夫称为“漏卮”。数年后,王肃参加北魏孝文帝举行的朝宴,却大吃羊肉,喝奶酪粥,孝文帝很奇怪,问道:“卿为华夏口味,以卿之见,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桨,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是陆产之最,鱼为水族之长,都是珍品。如果以味而论,羊好比齐、鲁大邦,鱼则是邾、莒小国。茗最不行,只配给酪作奴。”孝文帝大笑。
13. “森伯”:故事出自南朝后汤悦的“森伯颂”。《清异录》上说:“汤悦有森伯颂,盖颂茶也。略谓:方饮而森然,严于齿牙,既久罡肢森然。二义一名,非熟夫汤瓯境界,谁能目之。”
14. “苦口师”: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之子皮光业(字文通),自幼聪慧,十岁能作诗文,颇有家风。皮光业容仪俊秀,善谈论,气质倜傥,如神仙中人。吴越天福二年(公元937年)拜丞相。有一天,皮光业的中表兄弟请他品赏新柑,并设宴款待。那天,朝廷显贵云集,筵席殊丰。皮光业一进门,对新鲜甘美的橙子视而不见,急呼要茶喝。侍者只好捧上一大瓯茶汤,皮光业手持茶碗,即兴吟到:“未见甘心氏,先迎苦口师”。
通过以上对古人茶雅称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茶在古代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古人对茶的称呼,不仅体现了他们对茶的喜爱,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茶文化依然传承不息,茶的美妙滋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无尽的享受。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公益分享,非商业用途,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客服QQ:841144146
渌筠阁茶网